历史上和辞赋有关的十个典故辞赋是我国独占的文体,在两汉十分盛行,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一代之文学”。而在中国历史上和辞赋有关的典故也触目皆是,其中一些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流传甚广。这个典故出自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登徒子是楚国的一个医生。
有一天他对楚王说;“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收支后宫。楚王听了这段话就来问宋玉,宋玉回覆说:“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
”王曰:"子欠好色,亦有说乎?宋玉曰:“天下之美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肤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登徒子则否则: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宋玉巧舌如簧,竟倒打一把,让楚王哑口无言。巫山云雨这个典故也经常被后人用到,一旦谈到男女私情,就用这句成语来比喻。这典故也是同样来自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是说楚襄王和宋玉一起游览云梦之台的时候,宋玉说:“以前先王(指楚怀王)曾经游览此地,玩累了便睡着了。先王梦见一位漂亮感人的女子,她说是巫山之女,愿意献出自己的枕头席子给楚王享用。
楚王知道弦外有音很是兴奋,立刻临幸那位巫山玉人两相欢好。在伟人的《水调歌头·游泳》里,写到“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讲到神女就是这个巫山之女。金屋藏娇金屋藏娇这个典故的焦点人物是两个:一个是‘想要藏娇’的汉武帝刘彻,另一个是‘被藏娇的陈阿娇’。
大家都知道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毛泽东《沁园春·雪》内里的秦皇汉武,就指的是他,‘娇’就是指陈氏,汉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大汉孝武陈皇后。有一天大人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彻说:“要啊。
”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婢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欠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覆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此典故载于班固《汉武故事》内里。千金买赋这个陈阿娇,没几年就冷汉武帝给冷落了,第一是不会生儿子,第二是年龄又比汉武帝大几岁。在刘彻二十七岁时候,以‘巫蛊’的罪名颁下废后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行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自此,汉武帝把陈皇后幽禁于别宫长门宫内,厥后她听人说司马相如,这小我私家很是有文采,特别是写赋写得很是好,就派人带一千两黄金,去求他写赋。司马相如就允许帮她写了。写了以后就教给所有的宫女唱,汉武帝听到了也起到恻隐之心,对她稍为好一些了。汉武帝对《长门赋》很是歌颂。
《长门赋》是西华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作品之一,情深意切,十分感人。马迟枚速这个典故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主要是评价俩小我私家差别的写作气势派头。
马就是指司马相如,而枚呢?则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枚乘之子枚皋,枚乘最有名的文章就是《七发》,厥后又许多人模拟他的写作气势派头,写了许多七体,好比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等,为汉武帝文学侍臣,汉武帝在射猎嬉游之际每有所感,就命枚皋作赋。皋才思敏捷,受诏既成。同时代的辞赋家司马相如为文迟缓,佳作却多于枚皋。
时人将相如与枚皋并称,有马迟枚速之说,并云“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草檄用枚皋;廊庙之下,大堂之中,文高典册用相如”。这个评判也颇贴切、公允,恰如其分,抓住了两人的鲜明艺术特点,谁都不委屈。雕虫小技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按,“虫”指虫书,“刻”指刻符,各为一种字体。先前扬雄对汉赋揭晓过评论意见的司马相如说:“合纂组以成文,列美丽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罗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行得而知。
”他模拟司马相如的“弘丽温雅”的大赋,自己写出了颇负盛名的大赋。可是,到了晚年,扬雄改变了年轻时的态度,对汉赋举行了较为猛烈地品评:“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閎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
陆海潘江陆机、潘岳同为西晋文学家,南朝梁文学品评家钟嵘在评论夸奖时,先印晋代谢混之言:“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然后又揭晓自己意见说:“益寿轻华,故以潘为胜;翰林笃论,故叹陆为深。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诗品》这一夸没关系,不仅陆机、潘岳有了权威定评,“陆海潘江”厥后也成了人们比喻文才渊博的专用成语了。
唐王勃《滕王阁序》就写道:“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清洒潘江,名倾陆海云尔。”洛阳纸贵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写过一篇《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歌颂,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厥后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来誊录这篇千古名赋。
江郎才尽江郎就是南朝的江淹,他自幼勤奋勤学,6岁能诗,18岁就熟背《五经》,可谓才气横溢,其《恨赋》、《别赋》等华章更是千古奇文。只是到中年突然罢笔,才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
历史上关于“江郎才尽”的解释版本许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江淹在凉亭午休,梦到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
本文来源:KOK体育app官方入口-www.bjinnovate.com